洋蔥

贪婪,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词了,是件好事。

前面我们讲到,大部分设计模式的原理和实现都很简单,不过也有例外,比如今天要讲的访问者模式。它可以算是23种经典设计模式中最难理解的几个之一。因为它难理解、难实现,应用它会导致代码的可读性、可维护性变差,所以,访问者模式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很少被用到,在没有特别必要的情况下,建议你不要使用访问者模式。

尽管如此,为了让你以后读到应用了访问者模式的代码的时候,能一眼就能看出代码的设计意图,同时为了整个专栏内容的完整性,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你讲一讲这个模式。除此之外,为了最大化学习效果,我今天不只是单纯地讲解原理和实现,更重要的是,我会手把手带你还原访问者模式诞生的思维过程,让你切身感受到创造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出来并不是件难事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两节课,我们学习了迭代器模式的原理、实现,并且分析了在遍历集合的同时增删集合元素,产生不可预期结果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。

今天,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实现一个支持“快照”功能的迭代器?这个问题算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思考,为的是帮你加深对迭代器模式的理解,也是对你分析、解决问题的一种锻炼。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面试题或者练习题,在看我的讲解之前,先试一试自己能否顺利回答上来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中,我们通过给ArrayList、LinkedList容器实现迭代器,学习了迭代器模式的原理、实现和设计意图。迭代器模式主要作用是解耦容器代码和遍历代码,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多次讲过的应用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解耦。

上一节课中讲解的内容都比较基础,今天,我们来深挖一下,如果在使用迭代器遍历集合的同时增加、删除集合中的元素,会发生什么情况?应该如何应对?如何在遍历的同时安全地删除集合元素?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,我们学习了状态模式。状态模式是状态机的一种实现方法。它通过将事件触发的状态转移和动作执行,拆分到不同的状态类中,以此来避免状态机类中的分支判断逻辑,应对状态机类代码的复杂性。

今天,我们学习另外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,迭代器模式。它用来遍历集合对象。不过,很多编程语言都将迭代器作为一个基础的类库,直接提供出来了。在平时开发中,特别是业务开发,我们直接使用即可,很少会自己去实现一个迭代器。不过,知其然知其所以然,弄懂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这些工具类,所以,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下这个模式。

我们知道,大部分编程语言都提供了多种遍历集合的方式,比如for循环、foreach循环、迭代器等。所以,今天我们除了讲解迭代器的原理和实现之外,还会重点讲一下,相对于其他遍历方式,利用迭代器来遍历集合的优势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从今天起,我们开始学习状态模式。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,状态模式并不是很常用,但是在能够用到的场景里,它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。从这一点上来看,它有点像我们之前讲到的组合模式。

状态模式一般用来实现状态机,而状态机常用在游戏、工作流引擎等系统开发中。不过,状态机的实现方式有多种,除了状态模式,比较常用的还有分支逻辑法和查表法。今天,我们就详细讲讲这几种实现方式,并且对比一下它们的优劣和应用场景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,我们学习职责链模式的原理与实现,并且通过一个敏感词过滤框架的例子,展示了职责链模式的设计意图。本质上来说,它跟大部分设计模式一样,都是为了解耦代码,应对代码的复杂性,让代码满足开闭原则,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提到,职责链模式常用在框架的开发中,为框架提供扩展点,让框架的使用者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,基于扩展点添加新的功能。实际上,更具体点来说,职责链模式最常用来开发框架的过滤器和拦截器。今天,我们就通过Servlet Filter、Spring Interceptor这两个Java开发中常用的组件,来具体讲讲它在框架开发中的应用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前几节课中,我们学习了模板模式、策略模式,今天,我们来学习职责链模式。这三种模式具有相同的作用:复用和扩展,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比较常用,特别是框架开发中,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提供框架的扩展点,能够让框架的使用者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,基于扩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。

今天,我们主要讲解职责链模式的原理和实现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利用职责链模式,带你实现一个可以灵活扩展算法的敏感词过滤框架。下一节课,我们会更加贴近实战,通过剖析Servlet Filter、Spring Interceptor来看,如何利用职责链模式实现框架中常用的过滤器、拦截器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,我们主要介绍了策略模式的原理和实现,以及如何利用策略模式来移除if-else或者switch-case分支判断逻辑。今天,我们结合“给文件排序”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,来详细讲一讲策略模式的设计意图和应用场景。

除此之外,在今天的讲解中,我还会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析、重构,给你展示一个设计模式是如何“创造”出来的。通过今天的学习,你会发现,设计原则和思想其实比设计模式更加普适和重要,掌握了代码的设计原则和思想,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创造出来新的设计模式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两节课中,我们学习了模板模式。模板模式主要起到代码复用和扩展的作用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讲到了回调,它跟模板模式的作用类似,但使用起来更加灵活。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码实现,模板模式基于继承来实现,回调基于组合来实现。

今天,我们开始学习另外一种行为型模式,策略模式。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,这个模式也比较常用。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,利用它来避免冗长的if-else或switch分支判断。不过,它的作用还不止如此。它也可以像模板模式那样,提供框架的扩展点等等。

对于策略模式,我们分两节课来讲解。今天,我们讲解策略模式的原理和实现,以及如何用它来避免分支判断逻辑。下一节课,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,来详细讲解策略模式的应用场景以及真正的设计意图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中,我们学习了模板模式的原理、实现和应用。它常用在框架开发中,通过提供功能扩展点,让框架用户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,基于扩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。除此之外,模板模式还可以起到代码复用的作用。

复用和扩展是模板模式的两大作用,实际上,还有另外一个技术概念,也能起到跟模板模式相同的作用,那就是回调(Callback)。今天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,回调的原理、实现和应用,以及它跟模板模式的区别和联系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