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蔥

贪婪,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词了,是件好事。

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行为型设计模式,观察者模式。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,我们讲解了不同的实现方式,有同步阻塞、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,也有进程内、进程间的实现方式。除此之外,我还带你手把手实现了一个简单的EventBus框架。

今天,我们再学习另外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,模板模式。我们多次强调,绝大部分设计模式的原理和实现,都非常简单,难的是掌握应用场景,搞清楚能解决什么问题。模板模式也不例外。模板模式主要是用来解决复用和扩展两个问题。我们今天会结合Java Servlet、JUnit TestCase、Java InputStream、Java AbstractList四个例子来具体讲解这两个作用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中,我们学习了观察者模式的原理、实现、应用场景,重点介绍了不同应用场景下,几种不同的实现方式,包括:同步阻塞、异步非阻塞、进程内、进程间的实现方式。

同步阻塞是最经典的实现方式,主要是为了代码解耦;异步非阻塞除了能实现代码解耦之外,还能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;进程间的观察者模式解耦更加彻底,一般是基于消息队列来实现,用来实现不同进程间的被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的交互。

今天,我们聚焦于异步非阻塞的观察者模式,带你实现一个类似Google Guava EventBus的通用框架。等你学完本节课之后,你会发现,实现一个框架也并非一件难事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我们常把23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分为三类:创建型、结构型、行为型。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创建型和结构型,从今天起,我们开始学习行为型设计模式。我们知道,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“对象的创建”问题,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“类或对象的组合或组装”问题,那行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就是“类或对象之间的交互”问题。

行为型设计模式比较多,有11个,几乎占了23种经典设计模式的一半。它们分别是:观察者模式、模板模式、策略模式、职责链模式、状态模式、迭代器模式、访问者模式、备忘录模式、命令模式、解释器模式、中介模式。

今天,我们学习第一个行为型设计模式,也是在实际的开发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模式:观察者模式。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,观察者模式会对应不同的代码实现方式:有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,也有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;有进程内的实现方式,也有跨进程的实现方式。今天我会重点讲解原理、实现、应用场景。下一节课,我会带你一块实现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的异步非阻塞的EventBus,加深你对这个模式的理解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,我们通过棋牌游戏和文本编辑器这样两个实际的例子,学习了享元模式的原理、实现以及应用场景。用一句话总结一下,享元模式中的“享元”指被共享的单元。享元模式通过复用对象,以达到节省内存的目的。

今天,我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带你剖析一下,享元模式在Java Integer、String中的应用。如果你不熟悉Java编程语言,那也不用担心看不懂,因为今天的内容主要还是介绍设计思路,跟语言本身关系不大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中,我们讲了组合模式。组合模式并不常用,主要用在数据能表示成树形结构、能通过树的遍历算法来解决的场景中。今天,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不那么常用的模式,享元模式(Flyweight Design Pattern)。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结构型模式。

跟其他所有的设计模式类似,享元模式的原理和实现也非常简单。今天,我会通过棋牌游戏和文本编辑器两个实际的例子来讲解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讲到它跟单例、缓存、对象池的区别和联系。在下一节课中,我会带你剖析一下享元模式在Java Integer、String中的应用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结构型设计模式就快要讲完了,还剩下两个不那么常用的:组合模式和享元模式。今天,我们来讲一下组合模式(Composite Design Pattern)。

组合模式跟我们之前讲的面向对象设计中的“组合关系(通过组合来组装两个类)”,完全是两码事。这里讲的“组合模式”,主要是用来处理树形结构数据。这里的“数据”,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组对象集合,待会我们会详细讲解。

正因为其应用场景的特殊性,数据必须能表示成树形结构,这也导致了这种模式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并不那么常用。但是,一旦数据满足树形结构,应用这种模式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,能让代码变得非常简洁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代理模式、桥接模式、装饰器模式、适配器模式,这4种结构型设计模式。今天,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结构型模式:门面模式。门面模式原理和实现都特别简单,应用场景也比较明确,主要在接口设计方面使用。

如果你平时的工作涉及接口开发,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关于接口粒度的问题呢?

为了保证接口的可复用性(或者叫通用性),我们需要将接口尽量设计得细粒度一点,职责单一一点。但是,如果接口的粒度过小,在接口的使用者开发一个业务功能时,就会导致需要调用n多细粒度的接口才能完成。调用者肯定会抱怨接口不好用。

相反,如果接口粒度设计得太大,一个接口返回n多数据,要做n多事情,就会导致接口不够通用、可复用性不好。接口不可复用,那针对不同的调用者的业务需求,我们就需要开发不同的接口来满足,这就会导致系统的接口无限膨胀。

那如何来解决接口的可复用性(通用性)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呢?通过今天对于门面模式的学习,我想你心中会有答案。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代理模式、桥接模式、装饰器模式,今天,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比较常用的结构型模式:适配器模式。这个模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、好理解的,应用场景也很具体,总体上来讲比较好掌握。

关于适配器模式,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它的两种实现方式,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,以及5种常见的应用场景。同时,我还会通过剖析slf4j日志框架,来给你展示这个模式在真实项目中的应用。除此之外,在文章的最后,我还对代理、桥接、装饰器、适配器,这4种代码结构非常相似的设计模式做简单的对比,对这几节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接模式,桥接模式有两种理解方式。第一种理解方式是“将抽象和实现解耦,让它们能独立开发”。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特别,应用场景也不多。另一种理解方式更加简单,类似“组合优于继承”设计原则,这种理解方式更加通用,应用场景比较多。不管是哪种理解方式,它们的代码结构都是相同的,都是一种类之间的组合关系。

今天,我们通过剖析Java IO类的设计思想,再学习一种新的结构型模式,装饰器模式。它的代码结构跟桥接模式非常相似,不过,要解决的问题却大不相同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
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种结构型模式:代理模式。它在不改变原始类(或者叫被代理类)代码的情况下,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。代理模式在平时的开发经常被用到,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,比如:监控、统计、鉴权、限流、事务、幂等、日志。

今天,我们再学习另外一种结构型模式:桥接模式。桥接模式的代码实现非常简单,但是理解起来稍微有点难度,并且应用场景也比较局限,所以,相对于代理模式来说,桥接模式在实际的项目中并没有那么常用,你只需要简单了解,见到能认识就可以,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阅读全文 »
0%